白酒

五粮液:大商模式之痛

作者:admin 2025-01-18 我要评论

1985-1994年,在改革开放初期需求膨胀阶段,汾酒提升产能,达到万吨产量,依靠着产能优势成为“汾老大”,而1994-2008年,我们的主角五粮液依靠大商模式和OEM模...

消费是投资领域的长青赛道,而国内白酒赛道更是消费领域的王者,每个阶段都有老大哥般的存在。

1952-1985年,泸州老窖凭借着浓香鼻祖的称号,奠定了浓香型白酒的酿造技艺规范,向全国酒企输送人才,依靠技艺成为“泸老大”。1985-1994年,在改革开放初期需求膨胀阶段,汾酒提升产能,达到万吨产量,依靠着产能优势成为“汾老大”,而1994-2008年,我们的主角五粮液依靠大商模式和OEM模式,迅速开拓全国市场,打通营销渠道,也称霸了一个时代。

所谓大商模式,就是五粮液选取比较大的经销商,授权其产品的定价权和下游经销渠道的管理权。而配合大商的OEM就是所谓的“贴牌”模式,酒企负责向大商提供产品和营销,而大经销商掌握产品贴牌、定价、渠道设计的权力,并且依据最终的利润进行分红。

现在看来,经销商掌握太多的权力不利于酒企品牌建设,但是对于当时的市场来说,这是一种极其低廉的拓展市场的渠道模式,大经销商自下而上拓展市场,对产品进行包装定价,有极强的动力来扩张品牌。大家耳熟能详的金六福、浏阳河、五粮春等都是当时“类买断制”贴牌产物。得益于低成本的快速扩张,五粮液的营收在当时远超同行。

当然这种模式的弊端也非常明显,最主要的两点就是过于依赖经销商,以及管理弊病。

我们从同时期的前五大客户占比中就能看出,五粮液在当时渠道扩张的同时,前五大经销商占收入比重2006年达到了78.43%,而同期贵州茅台的前五大经销商占比仅为11%。五粮液的销售渠道命脉基本都掌握在“大商”手里。

贴牌的另一个弊端就是管理难题,“大商”之间为了争夺彼此的市场,通过多品牌、价格战相互挤压。五粮液的子品牌在当时高达上千个,市场上五粮液的系列产品鱼龙混杂,可能除了消费者,连经销商自己也不清楚五粮液的产品定位到底是什么。

很明显,这样的模式让五粮液的品牌力越来越小,给了贵州茅台充分的发挥空间。茅台凭借着大单品和对渠道的强掌控,在2008年以后依靠品牌,坐上了白酒龙头老大的位置。

大商模式带来的负反馈——“经销商利润低信心不足”、“品牌力下降更多定位为导流产品”等渠道顽疾,已经经历了四代管理层修正,目前看来还没有完全解决。

根据五粮液2022年一季度报我们可以窥见“顽疾”带来的隐患:供应商渠道利润低,增长逐步放缓、企业对经销商没有议价优势,应收账款账期长。

首先是营收增速方面,今年一季度,五粮液在头部白酒品牌中交出了增长倒数第一的成绩单。五粮液营收108.23亿,同比增长16.08%,而头部白酒品牌中增长幅度最高的山西汾酒为70.03%,体量大于五粮液的茅台,增速也达到了23.58%。横向对比近五年的一季度同比增长,今年也是五粮液增速最慢的一年。

就算是16.08%的增长,本质上五粮液也付出了不少努力,我们可以看到一季度五粮液的经营性现金流为-34.01亿。营收百亿经营性现金流居然是负数,主要的原因就是五粮液有高达284亿的应收款,这在白酒行业可不多见,诸如茅台、泸州老窖、洋河股份等头部企业,都是先款后货,基本不存在应收款。

这也从侧面说明,企业本身想维持的高增长,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向供应商压货,并且自身向供应商议价的能力不强。

当然,如果五粮液能把大量的应收票据背书给上游供应商承担,也会改善企业的经营现金流。但是五粮液的应收应付比高达3.93,应收款达到应付款的4倍,五粮液有高达785.51亿的现金,本质上五粮液是通过自己雄厚的现金储备去扩张了自己的营收,但这并不是可持续的长久之计。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相关文章
  • “高仿”版茅台、五粮液公然叫卖:“一

    “高仿”版茅台、五粮液公然叫卖:“一

  • 喜提“三级演员”后,嘎子哥谢孟伟直言

    喜提“三级演员”后,嘎子哥谢孟伟直言

  • 五粮液酒有哪些?盘点全系列十款五粮液

    五粮液酒有哪些?盘点全系列十款五粮液

  • a货五粮液在哪里买?白酒批发商的采购

    a货五粮液在哪里买?白酒批发商的采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