茅台酒作为中国白酒的“硬通货”,一直深受国民的青睐。
不过,假茅台也“应运而生”。
甚至可以说是占据假酒的“半边天”,受造假分子和不法商贩的“欢迎”程度,可谓是达到了“登峰造极之境”,这到底是为何?早就有这方面的行家,从3点揭秘了其中的猫腻:
第1点:造假者与消费者之间的“较量”
茅台酒一度成为“金融产品”,很多人购买茅台酒并非要喝,而是等待增值和炒卖,也正因为茅台自带高价值的“主角光环”,一直都是造假者的“心头爱”。
据不完全统计,从去年到现在,全国各地警方查获的假茅台案就至少有10起,涉案金额从几十万到几千万元不等,去年2月份,更是在贵阳、遵义两地破获了涉案金额高达5000余万元的重大茅台造假案!
造假者充分利用了消费者的盈利心理,使消费者在真假茅台的“悬崖边”上徘徊,稍有不慎,轻则把身体喝出问题,重则倾家荡产(有不少投资者会大量购入茅台,等待升值,这种情况并非危言耸听,风险还是挺大的)。
第2点:“风险与利润并存”
每次看到茅台造假新闻,都会有人在下面评论:有这个闲工夫去造假,干点别的啥不行?造假这种事情,违背道德和法律,为啥造假分子仍然“前仆后继”?
还是离不开茅台本身自带的高价值,再加上造假分子内心无比贪婪,驱使造假分子不断“升级”造假方法。
其一、低级的假茅台,瓶子和酒都是仿制的,一眼便能识别真假。
其二、中级的假茅台,瓶子和芯片是回收得来的,但是酒是假的。
其三、高级的假茅台,又称为拔头茅台,分辨的话,只能看胶帽封口是否有破绽。
由于假茅台的利润在500%以上,风险虽大,但还是让造假分子垂涎三尺。
第3点:造假方式“简单、粗暴”
常见的造假手段是什么,不法贩子利用私自购买的“茅台酒”商标标识、防伪芯片、条形码、“茅台酒”酒瓶、压盖机、电钻、气泵、散装白酒以及回收的旧茅台空酒瓶等物品,加工制造成假冒的“贵州茅台酒”等。
这其中“最出名”的便是打孔茅台,是造假分子最为常用的一种手段,以前用强光灯还可以照出来孔洞,现在用更高级的仪器都不一定能分辨出来。
还有一种造假方式,是在真茅台酒的酒瓶子里灌装劣质散酒,为了使这些假酒的口感和质感达到相应的要求,不法分子采用了两种形式:
一种是在自己购买的基酒中添加色素,起到模仿茅台酒颜色的作用。
另一种是在白酒中添加感冒药,使人饮后不会出现上头的状况。
不管是哪种造假方式,都极其简单、粗暴,省时省力,但成品却又让人难以区分,上当受骗的人不在少数。
好在,随着白酒新国标的有序、高效推行,再加上国家对白酒行业的监管加强,假茅台等劣质酒也都得到了应有的惩治,而那些真正的优质纯粮酒,也会有更多的机会迈向大众餐桌。
写在最后:大家对此都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