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酱酒为何大规模回购?酒业人士李廷林分析,受上半年多重因素影响,A酱酒价格倒挂非常明显,最高峰时一瓶酒出厂价格和酒商调货价格相差80元以上,厂家再不回购传递信心,价格很难企稳回升。
李廷林介绍,2021年8月后A品牌就有过价格倒挂的现象,很多酒商指望2022年元旦春节出货,大量抛货尚不多见。2022年3月后,酒商资金压力倍增,在河南郑州百荣市场等出现了集中抛货现象,A酱酒身陷价格倒挂重灾区。
“这次A酱酒加价回购,伴随着其他组合拳。例如在全国开展消费者品鉴促销,对过去扁平市场开发进行调整,此次在河南委托一家平台商统一收货,目的就是向市场传递厂家信心,避免价格体系雪崩。”有知情人介绍。
对于A酱酒的回购,郑州酒商林锐(化名)表示,回购产生了部分作用,酒企也不可能将酒全部加价买回来,只是在批发市场脉冲式收货,更多是提振渠道信心防止价格快速下滑。如按照正常开瓶动销速度,A酱酒库存可能需要消化2-3年,届时价格会缓慢恢复。
因此,如果一家酒企价盘遭遇严重破坏,回购只能是价盘恢复的外因,在相当一段时间内,酒企对产品价格失去主导权。
?
控量挺价部分失效
由于产品价格倒挂,酒企丧失了价格主导权,经销商也抱怨赚不到钱,酒业定价机制问题何在?
北京恒涵战略咨询机构创始人黄文恒表示,中国白酒营销法宝之一就是“限量挺价”,酒企通过价格占位彰显品牌影响力。但经历2022年的市场之变,控量挺价模式或部分失效。
1989年,国家放开名酒价格,将产品定价交给酒企,以茅台、五粮液、国窖1573为代表的高端名酒通过价格不断提升,占位高端,成为控量挺价经典成功案例。同时,水井坊、酒鬼酒等也依靠提升价格,做好市场基础工作,实现了超越和引领。
正是因为有了上述案例,控量挺价逐渐成为白酒营销“不二法门”。
不过在云酒·中国酒业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、观峰咨询首席战略专家、中国人民大学企业重构与重生理论课题组组长杨永华看来,控量挺价有用,但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
“很多名酒前期依靠控量挺价大获成功,一是当年白酒整体价量齐升,同时名酒稀缺性强也是关键。A酱酒前期价格上涨太快库存严重,品牌力也做不到号令渠道。在酱酒热助推下,厂家希望通过不断涨价彰显品牌,没有考虑市场能否消化,犯下了拔苗助长的错误”,杨永华分析。
酒企实施控量挺价要真正把销量控制好。事实上大多数酒企近年产能增长较快,有很强烈的出货需求,经销商感觉到市场上各种库存越来越多,挺价越来越难。
有酒业人士表示,A酱酒只是特例,目前很多名酒价格都已倒挂,经销商难以顺价销售盈利,主要依靠名酒稀缺性和返利支撑。因此,酒企对控量挺价应该全面分析,不能为挺价而挺价,应该更关注市场动销和消费者开瓶情况。
?
从品牌主权到消费者主权
在高端白酒品牌打造中,终端价格属于“生命线”,这和中国独有的饮酒文化密切相关。
高端白酒主要用于政商务宴请,白酒的价格就代表了请客送礼的档次,彰显不同的身份,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名酒遵循“只买贵的不买对的”,这也是酒业“控量挺价”的根本原因。
近年来特别是疫情持续三年之后,这一逻辑悄然生变。
从成长性看,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6年白酒产量为1358万千升,2021年产量为715.63万千升。2021年的白酒产量较2016年下降了47.3%,几乎腰斩。因此白酒产业近年营收和利润的增长,主要依靠酒企涨价取得。
涨价只能做存量生意,很容易遭遇天花板。而2020年以来的三年疫情让消费者降低收入预期,小部分高端消费升级和相当部分普通消费降级并存,消费者开始对价格“用脚投票”。
于是酒市出现“撕裂”的一幕,消费分级后飞天茅台2000多依然一瓶难求,而每瓶50元-100元的“高线光瓶”酒替代了相当部分盒装酒成为普罗大众的选择,部分缺乏品牌和特色的“伪高端”无人问津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价量齐升时代酒企可以依靠拉高品牌“限量挺价”,但伴随消费市场逐渐回归理性,消费者在酒类定价中话语权越来越重,如果消费者对产品不买账经销商产品卖不出去,最后体现为价格体系混乱和倒挂,部分品牌最终咽下苦果。
因此,2022年上半年个别酒企产品定价权摇摆甚至丧失,根本上还是厂家、经销商三者之间关系发生了变化,背后又是中国酒类产品供需发生变化,消费者自主权正在兴起,而产品最终定价权还是要回到消费者手中。
你怎么看白酒定价权之争?文末留言等你分享!
本文由「云酒头条」原创,欢迎留言、分享,
禁止未经授权的转载或改编,否则依法追责。
欢迎爆料,独家线索,核实采用,将支付1000元。爆料:15688579119(手机同微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