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我们来聊聊贵州茅台的茅台酒的发展历史:有机缘有危机,离不开茅台人的坚持与努力。
1、“三茅”的诞生,巴拿马金奖,红色基因
关于茅台酒的起源有几种说法,更广为人接受的应该是山西盐商来到茅台这地方,仿照山西白酒制法,用小麦为曲药,以高粱为原料,酿造的一种烧酒。1943年张广泗任贵州总督疏通赤水河道后,茅台镇成为川盐入黔的重要码头,很多陕西、山西的商人前往贵州贩盐,当地出现众多酱香型白酒,其中茅台村所酿白酒最为出名。
1862年,永隆盐号的创始人华联辉开设了一家烧酒作坊,取名“成义烧坊”,这就是后来的华茅。华联辉本来是母亲要喝茅台酒,但因1854年清朝为剿灭起义势力,战争中茅台当地几十家酒坊均遭到破坏,已无法买到,为圆母亲喝茅台酒的愿望,自己开了酒坊。华家最初酿造的酒只供亲朋好友饮用,但因酒质优良,名声传开,求者众多,华联辉意识到茅台酒有很大的商业价值,于是扩建烧坊,增加产量。
1879年,一家名为“荣太和”的烧坊也成立了,合伙人包括仁怀当地大地主石荣霄、孙全太和“王天和”盐号老板王立夫,这就是后来的王茅。
1915年,当地政府将华茅酒和王茅酒送去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,统称茅台酒,并获得金奖。
1929年周秉昌创办了“衡常烧坊”后卖给赖永初,改名为“恒兴烧坊”,这就是后来的赖茅。三家烧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。
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四渡赤水时,第三次就是在茅台镇。红军在茅台镇的驻扎时间前后不足三天,尽管戎马倥偬,指战员们还是向老乡买来茅台酒,会喝酒的细细品尝,不会喝的便装在水壶里,行军中用来擦腿搓脚,舒筋活血。茅台酒曾起过“疗伤救命”的作用,以至在后来成为万里长征中难得的一种美好回忆。新中国成立后,很多高级将领是茅台酒的“死忠粉”,特别是许世友将军;茅台酒也一度有“军酒”之称,在20世纪50年代的抗美援朝、70年代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,茅台酒常常成为冲锋前的壮行酒和战斗结束后的庆功酒。
2、领导核心偏爱,外贸与外交的利器,质量宪法
新中国成立后,对全国的私营企业进行所有制改造。其中,烟酒产业被列为国有独家专营,全国的烟酒企业均以赎买或没收的方式国营化,流通渠道则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专卖,由国家税务总局管辖,业务归属轻工业部。到1951年,随着剿匪工作的结束,政府着手对茅台镇上的几家烧房进行国有化改造,在这一年的11月,以1.3亿元的价格向华问渠购买了成义烧坊;到1952年2月,政府以500万元购买了王家的荣和烧坊(对成义的收购定价约等于其一年的毛利,而对荣和的收购则几乎等于没收);对规模最大的恒兴酒厂的收购,则在1953年7月才完成,作价2.23亿元,在此前的“三反”“五反”运动中,赖永初于1952年2月被判入狱10年。重组完成的企业全称为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,整合后的三茅产量75万吨,超过三家烧坊历史上最好的水平。同时,在1952年首届全国评酒会上,茅台酒被评为国家名酒,名列全国八大名酒之首。
茅台酒厂成立后的计划经济年代,茅台酒的品质管控体制非常严格。茅台酒厂企业小、名气大,价格高、质量好,但连年亏损。对酒厂而言,顾客就是上级,企业可以不盈利,可以没有规模,但是酒的品质却必须得到至高无上的保证。1956年酿酒工作会议之后,茅台酒厂按照上级的要求,建立了产贮比制度。这对茅台的意义重大,茅台酒的独特风味来自勾兑,而勾兑的秘密就是不同年份陈贮的老酒,老酒的唯一制造者就是时间。
从1959年到1961年的“三年困难时期”,最重要的事情是缓解粮食危机,酿酒业成为首先被要求减产甚至停产的部门,然而茅台酒厂成了仅有的例外。1954-1955年茅台酒时间为了节省生产成本,质量出现明显下降,差点变成了二锅头。好在上级很快意识到问题,1956年,恢复传统工艺操作的运动中,提拔了郑义兴、王绍彬、李兴发三个工人技师担任副厂长,茅台酒恢复了传统工艺,严格按照烧坊时代工艺路线生产。1956-1958年期间,茅台酒质量达到了建厂后的最高水平。但随之而来的“大跃进”运动,大饥荒出现,茅台也顾不上茅台质量问题,在1963年第二次品酒会上,茅台直接丢掉了老大地位,被评为八大名酒第五名。茅台质量下降,引起了上级的重视。在周恩来亲自过问下,1964年10月,为期2年的“茅台质量试点”开始。在这次试点中,茅台酒厂提出了至今仍在执行的质量宪法:产量和质量发生冲突的时候,产量服从质量;效益和质量发生冲突的时候,效益服从质量。历次政治运动中,酒厂的管理层几次撤换,但是由郑义兴、王绍彬和李兴发组成的“技术铁三角”却奇迹般地一直维持,自1955年他们被同时任命为技术副厂长之后,竟都没有挨过批斗、下过台。因为茅台的特殊性,生产原料在当时能得到保障,工艺匠人也能得到保护,可见各级对品质的重视。
茅台酒对品质的要求,一方面消费者来自新中国第一代领导核心,另一方面来自其外交与外贸的作用。茅台酒第一次在外交舞台上大放异彩,是在1954年4月至7月的日内瓦会议上,当时苏联、中国、美国、英国、法国以及其他十多个相关国家,在日内瓦召开了为期三个月的会议,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。中国委派周恩来为团长,组成了一支最高级别的代表团,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,周总理带去了两件中国礼物,一件是越剧电影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,另一件就是茅台酒。1972年,发生了两件震惊世界的外交大事:2月21日,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;9月25日,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。两次国宴招待,用的都是茅台酒,茅台酒厂分别勾兑了五吨酒送到北京,使得茅台酒蜚声世界。
外贸上,伟人毛泽东虽然不喝酒,但其对茅台酒的兴趣来自于产品出口的超强换汇能力,出口1吨茅台酒可以换回40吨钢材或100辆自行车(也有说是700辆的)。1958年发动“大跃进”的成都会议上,毛泽东要求贵州省委书记周林茅台酒要“搞它1万吨”,毛的这个指示成为了茅台酒厂坚持40多年并终于实现的愿景,使茅台酒厂成为80年代以前中国唯一有企业愿景的工厂,并且在历次政治运动和管理运动中心无旁骛、专心主业。从1953年开始,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垄断经营茅台酒的出口业务,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末。茅台酒的质量管控和一些工艺改进,与外贸部门的督促和协助有很大的关系。每当茅台酒的质量出现下滑,尖叫声最响、反应最为强烈的便是外贸部门的各个驻外公司。它们甚至在一些极细微的细节上也会提出改进要求。
从建厂到20世纪70年代,茅台酒厂的销售在实行统购包销的过程中,因执行国家高税、商业厚利、工厂薄利的计划政策,每调出一吨茅台酒,商业获利5000~6000元,工厂仅获利60元。在1951年,专卖机构给酒厂的调拨价为每瓶1.31元,而专卖零售价为2.25元;30年后的1981年,调拨价为每瓶8.4元,专卖零售价为25元;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,在华侨商店和友谊商店的外面,茅台酒的黑市价格(这也是它在国内零售市场的公允价格)被炒到了140元,而出厂价还是8.4元。茅台酒厂没有销售的权利。从合并建厂的第一天起,茅台酒的销售权就在专卖机构手上,酒厂仅仅作为一个内部结算的生产单元存在。在1958年之前,实行成本定价法,即工厂一年下来,把所有的生产和运营管理成本核算上报,专卖公司给一个留利比例,这个利润率基本上为0.65%~1%。也就是说,100万元的生产收入,最多可以留1万元的利润,尽管十分可怜,但总是有利润的。
1958年之后,改为收支两条线,即专卖公司定一个调拨价格,生产成本如何就不管了。1962年茅台酒厂第一次出现亏损,之后15年连续亏损。到 1978 年扭亏为盈之前,酒厂连续亏损了16年,总亏损额为445万元,然而,在这期间,上缴给国库的税金却有1307万元。在1976年开年的厂务会上,副厂长邹开良提出:“扭亏为盈是当前的一件大事”。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,邹开良深入各个车间调研,总结了10个大类的100多个问题,起草《扭亏为盈的方案》。他提出要狠抓三件事:一是所有定额落实到责任人;二是制定和修改各项规章制度,达到有章可循;三是推行责任制,把季度和年度指标贴在墙壁上,实行年终评奖,对失职者按照情节轻重实行惩罚。同时,邹开良还在产能上下功夫。1978年,酒厂产酒1068吨,比上一年足足增加了310吨,首次突破了千吨大关,产值增加到543万元。双管齐下,到年底一算账,酒厂实现利润6.5万元。这是自1962年开始的16年来,茅台酒厂第一次扭亏为盈。
到1980年,为了安抚酒厂,商业部门做出了让步,每吨酒给予1200元的补贴,到1983年又增加到7800元。在那一时期,企业承包制改革如火如荼,国家体制改革部门以“包死基数,确保上缴,超包全留,歉收自负”为原则。杏花村汾酒厂等酒企都享受到了这样的政策,拼命扩大产能,多酿的酒都是计划外的,可以自主销售。而茅台酒厂因为外贸和外交的两重特殊性,反而成了改革的“例外”,上级部门宁可给定额的补贴,也不愿意给自主权。它在1978年首次突破千吨大关,后来的几年里,每年的增速都在几十吨,1983年的产量勉强到了1200吨。
1984年,茅台向银行贷款3834万元,投资“800吨扩建”工程,当时公司账上几乎没有多余的“存粮”,贵州省的金融机构底子又薄弱,这笔款是从多家银行分头贷来的,每年的利息就相当于酒厂一年半的利润。“800 吨扩建”工程的完成意味着酒厂在现代化生产上的一次质的飞跃,同时也为即将到来的市场化竞争时代,积累了一定的产能储备。
1985年6月,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周仁杰中将的帮助下,酒厂终于获得一定的销售自由,允许茅台酒厂将超计划部分的30%进行自主销售。当年酒厂实现利润576万元,比上一年翻了一番还多。
3、三次危机,拥抱市场,登顶王者
在很多年里,对绝大多数的中国消费者来说,茅台酒是一个传说。人们在尼克松访华的新闻照片中看到了茅台酒,在全国评酒会的榜单上又看到茅台酒,但是,在日常生活中,这种酒却似乎并不存在,它与民间“绝缘”,只闻其名,难见其身。
1988年,中央政府推行物价改革,废除“价格双轨制”,宣布酒类价格全面放开,除了出口仍由中粮包销,国内市场允许自由竞争。挣扎了整整37年、一直哭着喊着要自由的茅台酒厂,就这样突然被推进了市场的大海洋。以前国内的酒通过糖酒公司卖,卖给了谁,酒厂不知道也不关心,外销的酒通过中粮卖,更是找不到人。所以,放开后2000多吨酒如何销售,酒厂是完全没有底的,唯一的自信是,没有人不知道茅台酒。但1988 年价格闯关失败、物价上涨,宏观调控接下来是经济不景气和治理整顿,到1989年,国家出台《在国内公务活动中严禁用公款宴请和有关工作餐的规定》规定工作餐不准上价格昂贵的菜肴,不准用公款购买烟、酒,茅台酒被列入社会集体控制购买商品名单。刚刚走向市场化的茅台酒,每瓶零售价从208元瞬间跌到95元,1989年的第一季度只销出90吨酒。在危机下,茅台赶紧请求各地糖酒公司的援救;更重要的是,邹开良亲自带队跑市场,在各个中心城市建立了21个代销点,改登门求货为送货上门,很快扭转销售局面,到年底酒厂生产了1727吨酒,比前一年还增长了32%,销售额首次突破了1亿元。
1996年贵州茅台酒厂更名为中国贵州茅台酒厂(集团)有限责任公司,完成了从工厂制向国有独资公司的转变。1997年前后产能扩大到5000吨左右。
1997年7月,金融风暴席卷泰国,亚洲各国外贸企业受到冲击,工人失业,社会经济萧条。同年,“山西朔州特大假酒案”直接重创了中国白酒行业。山西省文水县一农民用甲醇勾兑散装白酒,造成了数百人中毒,26人死亡的严重后果。一时间,大众谈酒色变。
在此大环境下,1998年春节,一向不愁卖的茅台酒突然陷入了滞销危机,当年前两个季度的销售量加起来不足700吨,只达到了全年销售计划的30%,员工工资无法发放。为把酒卖出去,酒厂领导决定让销售公司招募20人,面向全厂员工公开招聘,组建酒厂史上首支销售队伍。17人的“敢死队”在那些驻外销售的白天,销售员骑着单车奔波在大街小巷,或者拜访新的酒水专卖店老板,或者到现有经销商门店去帮忙,哪怕那些事情与茅台酒并无直接关系;到了夜晚,销售员主动拎着茅台酒请客吃饭、陪客喝酒,只求让对方答应购入一批茅台酒……当时做茅台酒的经销,从账面上算,是怎么都赚不了钱的:53度飞天茅台的出厂价为168元一瓶,终端一般卖169-170元,一瓶只有1-2元的差价;且当年的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月约为452元,价格能否被民众接受也是个大难题。在锲而不舍的诚意拜访与频繁的觥筹交错中,经销商或是被打动,或是被磨得受不了,开始试水卖茅台。正是在这种坚持下,茅台经销体系才逐渐成形。1998年茅台酒厂在全国建立了32家总经销商、76家特约经销商以及130多个“国酒专柜”和直销点。在营销方面,茅台酒厂在央视等各大媒体、机场、火车站等公共场所投放了大量广告和形象宣传。
1999年11月,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,2001年7月3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,募集了近20亿元,极大缓解了茅台发展中的资金压力,自此茅台飞速发展。茅台酒产能在2003年突破1万吨,毛的指示历时近半个世纪终于达成;2008年产量达到2万吨,2011年突破3万吨。
2012年年初,飞天茅台的出厂价从619元一口气提升到819元,是历史上提价最多的一次。尽管如此,市场需求仍然十分旺盛,经销商的零售价格同步从2000元提高到了2300元。然而,也是在这一年的年底,茅台遭遇建厂以来的又一次严峻危机,一是政策面,二是行业面。2012年,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央八项规定,提倡精简节约,严令禁止官员出入高档消费场所。茅台酒成了“焦点中的焦点”,因为在很多人看来,它就是高价酒的代名词。公务性消费在茅台酒的总销量中到底占多大的比例,茅台酒厂其实并没有确切的统计,市场普遍认为,应该占35%~40%。在政策面出现突变的同时,一个行业性的恶性事件也意外地发生了:2012年11月19日,上海的一家检测机构在酒鬼酒中验出塑化剂(DBP)含量超标2.6倍,迅速引发舆论风暴。
双杀效应之下,在接下来的一年里,高端白酒的销量断崖式下跌,整个行业进入了长达三年的低谷期。体现在终端的零售价上,飞天茅台从2000多元一路下跌到850元,经销商已经无利可图,甚至可能卖一瓶亏一瓶。面对这一困境时,茅台采取了稳健的价格策略和适当的经销商政策,有效地稳定了茅台酒的市场价格,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优势地位,同时还加大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,彻底奠定了茅台的龙头地位,也使茅台从政务消费为主转向了民间消费为主。这一年,贵州茅台成功跻身世界500强企业之列,成为全球知名的白酒品牌。采取的策略主要一是,茅台的价格策略:在2012年9月,茅台将出厂价提高至819元,并在后续的塑化剂风波和禁酒政策影响下,坚持不调整出厂价格和终端售价,这使得经销商能够平稳度过困难时期。二是,茅台的渠道策略:2012年底,茅台要求经销商坚守零售价和团购价;2013年起,茅台分三次放宽了经销商门槛,还允许经销商使用银行承兑汇票支付货款,缓解了经销商的资金压力。2015年行业开始恢复时,茅台采取了不降价、不增量、不增加经销商的策略。
茅台酒的市场价格在2016年年初出现强劲反弹,在短短3年多的时间里,从800元上涨到近3000元。2017年产量超过4万吨,2019年达到5万吨,2023年达到5.7万吨。同时,股价最高也涨到了2600元,市值超过3万亿。贵州茅台把其它白酒企业远远甩开,王者地位已牢牢把住。
从茅台酒的发展历史及三次危机中,我们可以看到,当前面临的行业去库存压力及宏观经济压力影响,与之前的任何一次相比,都是小巫见大巫,相信贵州茅台这次也能够顺利度过。
好了,今天我们就先聊到这里,欢迎各位朋友交流讨论。
上述参考了《茅台为什么这么牛》(胡腾著)、《茅台传》(吴晓波著)、《这就是茅台》(张小军、马玥、熊玥伽著)《白酒系列之贵州茅台分析(二)改革开放后茅台发展史》(雪球:微微价值投资),有兴趣的话建议找来看看。
重要声明:本文及本号其它文章分析仅为个人投资记录,文中任何操作或看法,均可能充满个人的偏见和错误。文中提及的任何个股或基金,都可能有大幅下跌的风险。请坚持独立思考,千万不可依赖本人的判断或行为作出买卖决策。切记!
路上书斋,修行在路上!